查看原文
其他

英语新闻编译中的难点和解决策略

2017-05-10 郑思等 翻吧

翻译君的话

吧君陆续刊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6级MTI同学对新闻编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以及提出的解决办法的思考文章。供大家参考!


难点1:标题的汉译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一则新闻的“首脑”。在新闻报道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标题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受。好的标题会引人入胜,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由于中英双语在文化、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且考虑到新闻编译的特殊性,使得对于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成了一大难题。中英文新闻标题在遣词造句以及语言表达上有同有异。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从上简洁性、凝练性和真实性。此外,两者也都讲求使用核心词汇,使用小词,避免过于生僻的词语,以最少的字数,直截了当的表达出含义。


1、由于报道口径和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的问题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一定文化差异,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抱有偏见,外媒对中国的报道中也体现了这一点,英文媒体在介绍国内新闻事件时,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歪曲或夸张,刻意贬低甚至丑化中国的政府及民众,这些报道总是把火力集中于中国的民主体制、反腐行动、居民生活水平、食品安全、人权问题等等话题上,在翻译这些新闻报道时,我们也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一定的筛选、删改和编译。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筛选并滤去部分明显不实的新闻报道

如果译者能自由选择有待编译的新闻原文,筛选时就可以滤去很大一部分存在明显歪曲事实或夸大其词的新闻。


比如英国独立报的这篇新闻“China denies exporting cans of human meat to African supermarkets(中国否认对非出口人肉罐头)”,该报道最初源于Facebook上一条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中国予以驳斥之后,独立报却对这种明显子虚乌有的假信息进行大张旗鼓地后续报道,明显在刻意破坏中国形象,这类新闻既缺乏真实性,对于国内媒体也没有参考价值,可以在浏览过程中就将其滤去。


(2) 修改标题,理清新闻核心内容

如果新闻本身有编译价值,但标题或结构存在问题,可以重写标题或调整新闻内容的顺序。


荷兰专注于果蔬农业的fresh fruit plaza有这样一篇报道:Company steps up measures to combat counterfeiters in China(樱桃种植销售公司加大力度应对中国假货),文章标题直指中国存在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但这篇文章主要报道的是澳洲塔斯马尼亚果农对华出口樱桃的具体情况,在第八自然段才有提及中国存在的假冒商品,而且这部分内容仅占全文篇幅的不到10%,这样的标题仅仅是为了迎合英文读者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所有编译这篇新闻时,可以把标题修改为“塔斯马尼亚樱桃成为中国市场抢手货”。


(3) 删改部分评论或修饰词

部分新闻报道本身很还原事实,但文章的字里行间会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或质疑的笔调,这往往是通过插入语或定语来体现的,这时可以进行适当删改。


一篇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英文报道中写道:“China’s one-child policy, a typical human rights abuse, last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严重侵犯人权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持续了超过30年)”。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攻击中国内政是西方政府和媒体的一贯作风,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讨论也是其中的重灾区,外媒在此类话题中往往难以真正客观中肯地看待中国政策,所以该报道中可以把“a typical human rights abuse”这类评论性质的信息删去。


还有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或无意或刻意地触及了中国领土完整问题,比如对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称谓经常存在问题。


一篇关于在线支付的科技类报道中有这样的说法“Apple Pay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Asian countries like Japan, Korea and Taiwan(苹果支付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等亚洲国家中越发流行)”。这种把台湾归类为“国家”的表述方式明显有悖于中国的“一个中国”原则,在编译时应改为“亚洲国家和地区”,以明确和重审中国在类似问题上的政治立场。


2、双语思维和表达差异导致的问题

Beijing’s Belt and Road summit invites caution in the West

中国“一带一路”峰会引起西方警惕


存在的问题:

(1)原文中是“Beijing”,出于忠实的原则,尽量在翻译中不做改变,读者自身会将北京直接联系到中国。将国家首都的名称作为该国的代指已是新闻用语中约定俗成的做法。

(2)句子有些冗长,不符合标题“鲜明有力”的特点

(3)“引起西方警惕”会误导读者。政治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针对相同的事件,由于各国的政治立场不同,报道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建议改成:西方属意“一带一路”北京峰会


解决办法:中文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表达较为含蓄。并且考虑到新闻传播的受众,英语新闻译入汉语时要特别考虑目的语读者接受度,以及新闻的政治倾向性。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om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


存在的问题:标题较为平淡寡味,缺乏中文特色


解决办法:中文新闻标题比英文新闻标题要更加讲究文采及对仗和押韵,更显典雅简洁,喜欢使用“四字格”的词组,包括成语与非成语。“四字格”是汉语表达特有的表达方式,含义深刻,高度概括。


建议改为:人工智能在中国 如日方升

 

3、语言不够简洁,缺乏新闻标题意识

US, DPRK are key to denuclearization of Korean Peninsula

半岛无核化的关键在于美朝


存在的问题:标题不够紧凑简洁


解决办法:省略,中文新闻标题的省略主要是“的”的省略。


建议改为:实现半岛无核化 关键在美朝


难点2:语言差异

1、在表达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事件发生的背景时,英语新闻中常常会用到ahead of, following, amid, among等介词短语,将丰富的信息压缩在有限的篇幅中,给翻译造成一定困难。例如:

Mr Trump was speaking ahead of a scheduled visit from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his week.

特朗普发表此番言论后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访美,与特朗普举行会见。


在上述句子中,总共有两件事:一为特朗普的“speaking”,二为习近平访美。因此只要对句子进行切分,翻译时处理好这两件事的前后关系即可。


此外,对这一类信息丰富的长句,也可省去次重要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将“scheduled ”和“this week ”这两个小信息点略去,因为用“即将”一词即可体现,也是考虑到英汉新闻在时间表达上的差异,汉语多用具体日期,英语多用周几、本周、本月、本月晚些时候等表达。


2、英语新闻中常会用到提喻、隐喻等修辞手法及生动表达,在转化成汉语时倘若直译反倒失去了原文的意趣。例如:

But most of us in white-collar jobs still walk through the office doors in the morning (physically or electronically) and walk out again in the evening.

但多数白领还是早出晚归式的上下班。


本句选自笔者翻过的“the gig economy is stuck on industrial-era shift patterns”,讲的是虽然零工经济兴起,但多数白领还是固定上下班,不能灵活支配时间。


本句如果直译成“但是大部分白领还是得在早上推开办公室大门(手动或电动),晚上走出办公室”,则不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处理这样的句子时,可以首先搜寻汉语中的类似表达,如果没有,则分析句子的意思,做到“达意”,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表达。


难点3:引语的翻译

引语在新闻文体中极其常见,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分。引语可以是事件相关人的言论,也可以是名人名言,流行俗语等。引语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陈述现象、反映新闻事实,也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信任感。因此引语的翻译要求贴合日常、符合个人,对译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1、书面性引语

It required a man of “Napoleon nerve and ambition to subdue the refractory tempers of workpeople accustomed to irregular paroxysms of diligence,” he wrote in 1835.

他在1835年写道,这一纪律要求 “具有拿破仑般勇气和野心”的男人,“来治治员工们的臭脾气,他们大多习惯于不规律的工作”。


书面性引语指的是出自文学作品等的引语,用词较为抽象,偏向书面语,句子结构可能较为复杂,比如例子中的引语就是一个大长句,且修饰成分众多、用词较为书面。在翻译时,首先要求我们对句子进行切分,a man of Napoleon nerve and ambition是主语,the refractory tempers of workpeople是宾语,因此可以处理成主谓句,而accustomed to irregular paroxysms of diligence是较长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独另起一小句。此外对于句中的nerve, refractory, paroxysms等词可用中文常见的表达加以替换。


2、口语式引语

“China has great influence over North Korea. And China will either decide to help us with North Korea, or they won’t. And if they do, that will be very good for China, and if they don’t, it won’t be good for anyone,” Mr Trump told the FT.

版本A:“中国对朝鲜有很大影响。中国可以选择帮美国也可以选择不帮。如果帮了,对中国也是好事,如果不帮,那对谁都不好。”

版本B:“中国对朝鲜影响巨大。如果中国选择帮助美国解决朝核问题,那么中国也能从中受益,如果中国选择袖手旁观,那谁都讨不到好处。”


对于较为口语化的表达,在翻译时符合说话人风格和身份即可,但是必须注意新闻用语的间接明了,英语在表意时容易翻来覆去说同一个意思,而中文通过上下文即可暗含丰富意味,因此版本A的翻译虽然更符合特朗普的用词风格,但是过多重复,倘若是一篇批判特朗普用词的社评,这样翻很能体现,而如果是政治性新闻,还是倾向版本B。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了说话人本身,还需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群的需求,文章的目的,新闻翻译机构的立场等等。



 作者:郑思 李欣蕊 侯博雅

 

【更多讨论】

01

英语新闻编译中的用词不当问题




翻吧·与你一起学翻译

微信号:translationtip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翻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